目前,Linux 操作系统凭借着良好的兼容性、稳定的可靠性和功能的完备性,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风靡全球,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子产品开发、网络服务器配置和集群计算机领域。
但是:由于Linux 操作系统与学生早先熟悉的Windows 操作系统在文件和系统管理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windows 系统主要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图形界面管理,而linux 系统主要采用简洁、高效的字符界面管理,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不适应。
同时,由于Linux 操作系统中操作命令繁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文基础,特别是有赖于计算机英语掌握度),且每个命令还有不同的选项和参数设置,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难(随着课程的深入、细化,每一项服务的配置都要使用大量的英文字符。)情绪。因此,教师教好这门课程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对次linux可以有如下的教学方式:
1 、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
操作系统可以被看作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统管整个系统的所有资源,制定不同资源的分配策略,调度系统中运行的用户程序,协调它们对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整个系统在高效、有序的环境里运行。同时,它又是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平台,离开了操作系统用户就难以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实现不同的操作目标。 由于学生习惯了Windows 环境下的可视化界面,仅用鼠标点击就可以完成各项系统功能,简化的操作使人们疏忽了对每步操作含义和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的思考。而在Linux 操作系统学习中,字符界面下是通过丰富的命令来完成系统的各项功能,这要求学生熟悉系统的文件组织结构及系统的工作原理,才能使用正确的命令及选项和参数进行正确的操作。例如在Windows 环境下对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操作几乎没有区别,都可通过点击鼠标菜单实现,而在Linux 环境下对文件及文件夹(目录)的管理、操作,命令参数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linux 教学中应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 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Linux 环境下的各种操作命令,达到记准用好命令的教学目的。
2 、体现不同专业学生教学内容的差别
《Linux 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Linux 操作系统的熟练应用和网络管理能力。其知识体系不但包括对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常用命令(这是我们学校这一学期的基本讲课内容), 还包含了对服务的配置(如:DNS 服务器设置、WEB 服务器设置、FTP服务器,samba服务器,NFS 服务器的设置、文件和打印服务器设置等)以及在Linux 系统环境下一个程序的编辑、编译、调试、生成RPM 安装包等内容,但以现有学校配制的学时分配情况,难以在这么短时间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所有内容。同时,在现实中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要侧重网络服务的安装、配置、调试和管理,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要强调系统及服务器的安全设置,而对软件专业要突出其软件环境下的程序编辑、编译、调试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专业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出发,对照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Linux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体现出不同专业之专业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学时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各自的专业培养特色。
3 、采用灵活多样、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3.1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或形象的动画短片, 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对于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如各种服务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我们学校应增添设备,努力实现。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学习linux 的常用命令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结合当前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具体任务,但是我们有些学生的想象力不足,给教学带来了不定的困难。还有:例如,在一台公共主机上,每个部门的员工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帐户,对自己创建的文件可以进行任何操作,同一部门的员工可以相互阅读,不同部门的员工禁止相互查看, 将教学内容的传授转变为学生根据线索提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要求学校提供一些相应的设备)。然后学生会创建帐号,管理用户,设置文件权限,查看文件,修改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文件等基本操作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基本操作命令,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对完成实际任务产生浓厚兴趣,
3.3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老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艰辛和乐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第一节给学生展示这学期要完成的完整项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分解项目,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如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台配置完善的服务(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有些准备不够充分),并演示和分解其功能,让学生知道学完这门课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日后的教学中,可逐一学习大项目分解出来的小项目,最后再综合完成开课时展示的综合项目。
3.4 分组教学法的应用。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教师的共同课题。在此,我认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例如,本课程的集中实训环节中,按照实验设备组网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如搭建DHCP 服务器、samba 服务器、Apache 服务器、DNS 服务器、E-mail 服务器、FTP服务器等,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探讨交流,轮流完成各个服务器配置和测试的工作。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各组的项目进行评议。这样不仅能保证每组同学都能得到指导,也能锻炼学生的协同学习和自学能力。实验考核方式也采取小组考核,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当然我们学校由于教学设备和学生能力的问题,不能完全做到。
4 、强化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Linux 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众多的命令等待学生上机操作实习。因此,在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在上机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上机操作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弥补理论教学上的疏漏。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在自己电脑上安装虚拟机进行单独练习, 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客户端/服务器之间的练习,并在课程考核时增加实际操作能力考评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Linux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科的主要课程之一,作为目前流行的多用户、多任务的网络操作系统,有着开放、稳定、安全、费用低廉等许多其它操作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要搞好《Linux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工作,除了以上所论述的几个方面努力外,还应在实验实训教材编写、试题库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