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风格与流派
页面更新时间:2011-03-17 15:53  编辑:数字设计工程系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_风格流派(一)

中国传统样式经历了两汉、隋唐、两宋、明清和民国等时期。

1.两汉时期:汉代的石造建筑及石刻技术的发达;多漆家具、漆器皿,造型完美,色彩以红黑二色为主,云纹,鸟兽纹动感强烈的图案组织严谨有力。

2.隋唐时期:唐代的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木工等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隋唐以大木梁架的造型和结构特点为主,梁架柱多用圆柱,直落柱础。落地处稍有舒展,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柱顶安栏头,以横材额妨、雀替等连接。唐朝的装饰艺术华丽丰满,极具韵律。

3.两宋时期:倡导质朴的文风以及淡薄的意境,推崇“平淡雅“,反对雕饰浮华。多具有质朴简洁的造型和使用功能的理性美。装修上大量使用格子窗和格子门,门窗格子的使用改进了室内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宋代在色彩方面在木架构上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屋顶大量使用琉璃瓦。

4.明清时期:明代的风格以简洁素雅著称。其家具成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代表:选材合理,既发挥了材料性能,又充分利用和表现出林质本身色泽与纹理的美观,框架式的结构方法符合力学原理,结构与造型互相因借而形成优美的主体造型和轮廓,雕饰多集中于一些辅助部件上,在不影响坚固的前提下,取得重点装饰的效果。清代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明代的传统,但宫廷家具造型趋向繁缛复杂,将工艺美术的技术工艺用于家具装饰上,出现了雕漆、添漆、描金的漆家具。


东西方传统样式:

1.古罗马样式:共和制时代室内陈设的家具多为金属家具和大理石家具,5-6世纪的中世纪初期,古罗马样式和地方特色相结合,产生了罗马样式。窗少,室内很暗而造成内装修浮雕。室内雕塑的神秘感为其艺术特色。

2.哥特式:欧洲哥特式产生于12-13世纪初,当初的新宗教建筑室内从竖向排列的柱子和柱间尖形向上的细花格拱形洞中、窗口上部火焰线脚装饰、卷蔓、亚麻布、螺形等纹样装饰来创造宗教至高无上的严肃神秘气氛。

3.欧洲文艺复兴样式:家具多不露结构部件,而强调表面雕饰,多运用细密描绘的手法,具有丰裕华丽的效果。

4.欧洲巴洛克样式:17世纪为欧洲的巴洛克样式盛行时期,是对文艺复兴样式的变型时期。其运用直线的同时也强调线形滚动变化的造型特点,具有过多的装饰和华美的效果。色彩华丽且用金色予以协调,以直线与曲线协调处理的猫脚家具和其他各种装饰工艺手段的使用,构成室内庄重、豪华的气氛。

5.洛可可样式:洛可可样式是继巴洛克样式之后欧洲发展起来的样式。比起巴洛克样式的厚重特点,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特点为造型装饰多运用贝壳的曲线、皱格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多彩,以及中国卷草纹样的大量使用,具有轻快、流动、向外扩展以及纹样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浑然一体的突出特点。

6.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样式: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装饰特点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木形状和曲线。凡墙面、家具、栏杆以及楼梯等装饰都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类曲线,室内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7.日本传统样式:面皮柱、花头窗和窗上部的障子构成,栏间精密细巧的花格,以质朴的材质和木本色为主的雅致装修,营造出书院样式室内特有的气氛。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_风格流派(二)

现代主义风格样式对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的影响

1.国际派:国际派风格随现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及机器美学理论应运而生。其注重功能和建筑工业化,反对虚伪的装饰。

学特点:空间开放、通透、流动;家具、陈设、绘画、雕塑乃至灯具、器皿等造型简洁、质地纯洁、工艺精细。强调形式应更多的服务于功能。缺点是千篇一律,表情冷漠缺少人情味。

2. 极少主义派: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流派。“少即是多“是这一流派设计师们的信条。

美学特点:较多地使用玻璃、金属、塑料等硬质光亮材料。采用几何图形的装饰和现代版画的鲜艳色彩的现代装饰特点。没有多余的陈设,满足特定的需要。过于理性,缺少人情味。


后现代主义风格样式对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的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产生的后现代、高科技风格和解构主义等,都是针对现代主义风格单一垄断而形成的。

后现代主义流派的美学特征:

1.反现代主义的“少就是多”的观点,使设计的特点趋向繁多和复杂。强调象征隐喻的形体特点和空间关系。

2.设计时用传统建筑或室内元件(构件)通过新的手法加以组合,或将建筑或室内元件与新的元件混合、叠加,最终表现了设计语言的双重译码和含混的特点。

3.大胆运用图案装饰和色彩。

4.在设计构图时采用夸张、变形、断裂、折射、错位、扭曲、矛盾共处等手法。构图变化自由度大。

5.道具、陈设艺术品往往被突显出象征隐喻意义。


1.高科技派:活跃于70-80年代的一个设计流派。反对传统的审美观,强调设计作为信息的媒介和设计的交际功能。在空间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做法。

美学特点:

a.内部构造外翻,无论是内立面还是外立面,都是本应隐蔽起来的内部构造和管线强调工业技术特征。常涂上红、绿、黄、蓝等鲜艳的原色,以丰富空间效果。

b.表现过程和程序。将电梯、自动扶梯的传送装置处都做透明处理,让人看到建筑设备的机械运行状况和传送装置的程序。

c.强调透明和半透明的空间效果。采用透明的玻璃、半透明的金属网、格子等分隔空间。

d.常常使用高强度钢材和硬质铝材、塑料以及各种化学制品作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体量小、用材量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改建的建筑结构与室内。

2.解构主义:出现在现代主义之后,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对传统的功能与形式的立统一关系转向两者叠加、交叉与并列,用分解和组合的形式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

美学特点:

a.刻意追求毫无关系的复杂性、无关联的片段与片段的叠加、重组,具有抽象的废墟般的形式和不和谐性。

b.设计语言晦涩,片面强调和突出设计作品的表意功能。

c.反对一切既有的设计原则,热衷于肢解理论,打破了过去建筑结构重视力学原理的衡平竖直稳定感、竖直感和秩序感。


3.新地方主义派(新方言派):是一种强调地方特色或民俗风格的设计创作倾向,强调乡土味和民族化。

美学特点:

a.设计时发挥的自由度比较大,以反映某个地区的风格样式以及艺术特

色为要旨。

b.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做法,表现出因地制宜的设计特点。

c.注意设计时与当地风土环境的融合,从传统的建筑和民居中吸收营养,因此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d.室内设备是现代化的,保证了功能上使用舒适的要求。

e.陈设艺术品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

4.新古典主义派(历史主义派):是运用现代材料与结构将传统美学法则进行再造的一种设计潮流,

反映了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人们怀旧情绪和传统情绪,号召设计师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灵

感”。

美学特点:

a.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b.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

c.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

d.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艺术品来增加历史文脉特色。


5.新现代主义风格:强调20年代欧洲现代注意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完美性和合理性,特别强调发展白色的、无装饰的、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风格。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纽约开始形成。在西方,主要代表是白色派和光亮派。

白色派的美学特点:

a.空间和光线是白色派设计的重要因素,往往予以强调。

b.装修选材时,墙面和顶棚一般均为白色材质,在白色中带有隐约的色彩倾向。以取得大面积白色统一、小面积材质对比。

c.运用白色材料时往往暴露材料的肌理效果,显露木材的纹理、棕眼的白色漆饰板材,具有不同织纹的装饰织物、编织材料,以及不同表面效果的白色涂料的使用等等,来避免白色平板的单调感。

d.地面不受白色限制,往往采用淡雅的自然材质地面覆盖物。银色派又称为光亮派。该派竭力追求丰富、夸张,有光彩夺目、豪华绚丽以及富于戏剧性变化的气氛和效果。在设计中强调利用现代科技的可能性,反映现代工业生产特点,用新的设计手法去达到欧洲19世纪洛可可派想要达到的目的。

美学特点:

a.设计时大量采用不锈钢、铝合金、镜面玻璃、磨光花岗岩、大理石或新的高密度光滑面板等装饰

装修材料。

b.十分重视室内灯光照明效果,喜欢运用灯槽和反射灯,让光亮的装饰材料反光反射以丰富空间的氛围效果。

c.使用色彩鲜艳的地毯和款式新颖、别致的陈设。


6.超现实主义派:运用别出心裁的设计,创造“世界上不存在的世界”。

美学特征:

a.设计奇形怪状的令人难以琢磨的空间形式。

b.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灯光效果。

c.浓重、强烈的色彩。

d.室内空间造型具有流动的线条以及运用抽象的图案。

e.陈设与安放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施。


7.超级平面美术:super graphics design在空间设计中利用平面印刷的手法,把插图、标志信号、

图像成倍巨大化、外表化、社会化。大胆运用色彩,其色彩之浓重有时远远超过人们习惯上能接受的程度。色彩丰富、色块图形变化自由,又可以与照明巧妙地结合起来,包括霓虹灯在室内的运用,使室内具有通透变化的空间效果。

美学特征:

a.彩涂饰使表面独立,给色彩以独立自由,发挥色彩的无限性。

b.在原有的空间构件表面上加上别种意义的色彩、图形涂饰,产生了双重意义的重叠。

c.在空间中可以出现巨大化的图形,并且可以利用图形将空间衔接、转折或连续。用新旧连续的新观念进行空间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