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包豪斯
页面更新时间:2011-03-17 15:51  编辑:数字设计工程系

      

关于包豪斯- -

                                       包豪斯(Bauhuas)

"包豪斯"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英文译名应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Bauhaus"是格罗皮乌斯专门生造的一个新字。"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从这个新造字的字面就能看出,格罗皮乌斯是试图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个已被长期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更广泛地说,艺术与工艺应该合而为一。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
1919年3月16日,魏玛内务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罗皮乌斯担任"市立美术院"与"市立艺术工艺校长职务。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建议并获准将两所学校合并,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在这一年的4月1日创立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艺生产体系,是以劳动力为基点的。而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则是以机器手段为基点。手工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自艺人(工匠)之手,这些工匠以娴熟的技艺取代或包含了设计,可以说这时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大工业产品的弊端是: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以下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生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包豪斯(Bauhuas)

"包豪斯"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英文译名应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Bauhaus"是格罗皮乌斯专门生造的一个新字。"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从这个新造字的字面就能看出,格罗皮乌斯是试图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个已被长期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更广泛地说,艺术与工艺应该合而为一。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
1919年3月16日,魏玛内务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罗皮乌斯担任"市立美术院"与"市立艺术工艺校长职务。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建议并获准将两所学校合并,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在这一年的4月1日创立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艺生产体系,是以劳动力为基点的。而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则是以机器手段为基点。手工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自艺人(工匠)之手,这些工匠以娴熟的技艺取代或包含了设计,可以说这时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大工业产品的弊端是: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以下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生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
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
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

与传统建筑的对比:

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皮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
传统建筑中采用对称法则,而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新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窗户的面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色。


包豪斯教学: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